人間詞話一則 王國維
【選文】
古今之成大事業、大學問者,必經過三種之境界:「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。」此第一境也。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」此第二境也。「眾裏尋他千百度,回頭驀見(當作「驀然迴首」),那人正(當作「卻」)在燈火闌珊處。」此第三境也。[1]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。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,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。
【作者與賞析】
王國維,字靜安,晚號觀堂,浙江海寧人。生於清光緒三年(西元1877年),卒於民國十六年(西元1927年),享年五十一歲。王氏為博學通儒,早年治西洋哲學,嗜康德、叔本華之學說,後轉治中國文學、金石、甲骨、古史以及西北地理等,對學術界之影響為近代僅見。平生著述甚豐,身後遺著收為全集者有《王忠愨公遺書》、《王靜安先生遺書》、《王觀堂先生全集》等數種。《人間詞話》是王氏以西洋美學觀點研治古典詞學所作的評論,具有劃時代的意義,備受學界重視。
清代常州詞派譚獻《復堂詞話》論文學的欣賞,曾說:「作者之用心未必然,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。」經由主觀的聯想,王國維從晏殊、柳永的〈蝶戀花〉以及辛棄疾〈青玉案〉詞中提煉出人間的「三種境界」,觸發讀者體會比原詞內涵更深廣的境界。
第一種境界:「昨夜西風凋碧樹,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」,寫的是追求理想的嚮往心情。獨上高樓望遠,顯示了對於崇高理想之嚮往,對更廣遠的境界的追求與期待;然而理想高遠者,自不免於孤獨寂寞;在追尋的過程中,或不免於四顧蒼茫,終點渺不知何在的茫然。
第二種境界: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,闡釋的是對理想的堅持。葉嘉瑩在〈談詩歌的欣賞與《人間詞話》的三種境界〉中,認為這是一種「擇一固執殉身無悔」的精神。要能堅執無悔,則理想必需是「所善」「所愛」的,因為「知其『可善』而不覺其『可愛』,則無固執的感情;覺其『可愛』而不見其『可善』,則無殉身的價值。」為讀者提供了進一步的思考。
第三種境界:「眾裏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,寫的是理想實現後的喜樂之情。「眾裏尋他千百度」緊承第二種境界而言,可見追尋過程的重重艱苦與堅持;「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」與「獨上高樓」相承,象徵孤高的理想,而獨尋「那人」透顯了「擇一」的內涵;「驀然回首」,一語道盡了久經艱苦一旦成功時的驚喜之情。
從追尋理想伊始的孤獨茫然,到對理想的堅執無悔,終於在歷經艱困後到達理想的彼岸,王國維巧挪前人詞句,為我們揭示了形象化的三種境界。然而,自我追尋,到底要追尋甚麼?恐怕是現今學子們普遍的疑惑。富蘭克林曾說:「世界上有三件事情是最難處理的,即鋼鐵、鑽石及了解自己。」在紛歧多彩的人生路徑中如何「擇一」?「了解自己」、「認識自己」應是最基礎的課程,唯其如此,才能選擇「所善」、「所愛」,才能堅執無悔,終抵自我實現與自我超越的人生理想。
【問題與討論】
一、閱讀晏殊、柳永〈蝶戀花〉及辛棄疾〈青玉案〉三闋詞,比較分析原詞本意以及你所體會的三種境界的意涵。
二、請就自我的生命經驗,找出曾為它「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」的三件事,討論其中的心路歷程,並客觀分析事件是否真具有「固執無悔」的價值?
三、你認識自己、了解自己嗎?如果讓你在自己的自畫像上題字,你會寫甚麼樣的內容?為甚麼?
【延伸閱讀】
一、葉嘉瑩:〈談詩歌的欣賞與《人間詞話》的三種境界〉,收錄於《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》(下),臺北: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,1992年,頁481-495。
二、鹿橋:〈幽谷〉,收錄於《人子》,臺北:遠景出版社,1993年。
[1]第一種境界所引詞句,出自為晏殊〈蝶戀花〉:「檻菊愁煙蘭泣露。羅幕輕寒,燕子雙飛去。明月不諳離恨苦,斜光到曉穿朱戶。 昨夜西風凋碧樹。獨上高樓,望盡天涯路。欲寄彩牋無尺素,山長水闊知何處。」第二種境界所引詞句,出自柳永〈蝶戀花〉:「佇倚危樓風細細,望極春愁,黯黯生天際。草色煙光殘照裏,無言誰會憑欄意? 擬把疏狂圖一醉,對酒當歌,強樂還無味。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」第三種境界所引詞句,出自辛棄疾〈青玉案〉元夕:「東風夜放花千樹,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 蛾兒雪柳黃金縷,笑語盈盈暗香去。眾裏尋他千百度—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,燈火闌珊處。」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