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州寒食詩帖(節選) 蘇軾
【選文】
楷譯:
春江欲入戶雨勢來
不已(雨)小屋如漁舟濛濛
水雲裏空庖煑寒菜
破竈燒濕葦那
知是寒食但見烏
銜帋君門深
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
哭塗窮死灰吹不
起
右黃州寒食二首
釋文:
春江欲入戶/雨勢來不已(雨[1])╱小屋如漁舟/濛濛[2]水雲裏/空庖煑寒菜/破竈燒濕葦/那知是寒食/但見烏銜帋[3]/君門深九重/墳墓在萬里/也擬哭塗窮[4]/死灰吹不起[5]/右黃州寒食二首
【作者與賞析】
《黃州寒食詩帖》乃蘇軾(西元1037年-1101年)大字行書代表作,紙本,縱34.2公分,橫199.5公分,全帖120字,共16行,每行字數少則五字,多則九字。末題「右黃州寒食二首」,無款。此帖真蹟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。
蘇軾於宋元豐二年(1079)因烏臺詩案,貶為黃州團練副使,次年二月至黃州,依其原詩首句言:「自我來黃州,已過三寒食。」則此帖書於元豐五年寒食節。原詩二首,本帖所書乃第二首(如圖一、圖二、圖三取自臺北故宮博物院)。[6]在中國書法史上,蘇軾不僅具有代表性,其亦是引領北宋開創尚意書風的重要書法家。他兼擅詩、詞、文、畫,融合詩文意境與繪畫學理於書法中,開創行書的新形式、新風貌,將行書的發展推向美的顛峰,締造與唐楷成就相互輝映的耀眼光芒。蘇軾重要的書學理論:「我書意造本無法,點畫信手煩推求。」[7]他認為書法創作不應被動的遵循法度,表現法則美感;而應以書家主體的情意美感為前導,讓書法在自由無羈、縱情任性的揮灑中,呈具一種豁然開朗的境界。因此,他與黃庭堅、米芾在王羲之、獻之二王秀麗遒勁風格的小字行書之外,又拓展了氣勢雄渾的大行書,在當時形成著名的尚意書風。
茲觀此帖,筆勢縱放不拘,跌宕多姿。如圖一「勢」、「來」、「如」、「漁」、「水」、「雲」,筆法使轉自如,毫無雕琢之跡;而第二個「濛」字以一個點畫緊接在第一個「濛」字之下,形成一體,頗見精心。又如圖二「葦」、「帋」二字豎畫任意延伸筆畫,呈具豎畫懸針收筆之遒勁美感,顯的出神入化。圖三「重」、「墓」、「塗」、「窮」等字,筆畫多處相連,加以粗筆濃墨,有著豐厚圓潤之美。而帖中諸字結構,於奔暢的行筆中,仍堅實緊密,毫無鬆散脫落。此外,字與字之間布白,疏密交錯,如圖一第二、三行較密;圖二第一、三行較疏;圖三第一、二行較密,而第三行僅詩之末字「起」,下餘大片布白,顯得疏闊寬廣,也對右邊二行的緊密,產生均衡的作用。此帖於字體大、小的變化上,可看出蘇軾經由藝術美感形式的巧意安排,表現所面臨的生活景況與抑鬱情意。例如圖一「水雲裏」三字,由小逐漸變大之後,續接的「空庖煮寒菜」亦是由小逐漸變大,既具漸層之美,又有節奏之感。而圖二「破」、「灶」、「燒」、「寒」、「銜」、「帋」皆為大字,「濕」、「葦」、「食」、「但」、「見」、「君」則為小字,大小參差,變化無窮。另,圖三「在萬里也」、「吹」乃小字,位於兩行的下方,雖被上方的「九重墳墓」、「哭塗窮」粗筆大字「壓著」,卻具有大小對比之美。
黃庭堅於帖後跋曰:「東坡此詩似李太白,猶恐太白有未到處,此書兼顧魯公、楊少師、李西臺筆意,試使東坡復為之,未必及此。」[8]山谷以詩仙李白喻之,推崇之意,表露無遺;而此帖調融魯公、景度、李西臺三家筆意,兼備渾厚、遒逸和秀勁之眾美。是故,董其昌言:「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,不下三十餘卷,必以此為甲觀。」[9]董氏之言,可見後人對《黃州寒食詩帖》讚譽有加。
大抵蘇軾行書所展現之形式美感,有著獨特的韻致,以及文士的風格。他的字用墨特濃,自成妙趣,無墨豬之病;筆畫線條粗重豐厚,字形樣貌多元而充滿變化。蘇軾字之結體雖略呈欹斜,但他認為:「短長肥瘠各有態,玉環飛燕誰敢憎。」[10]又說:「貌妍容有顰,璧美何妨橢?」[11]即連時人批評蘇軾的「戈」字多成病筆,或有的字左秀右枯時,黃庭堅不免也要為蘇軾辯白說:「殊不知西子捧心而顰,雖其病處,乃自成妍。」[12]故蘇軾書法在厚重欹斜中,不僅不流於刻板怪誕,且自成其「東坡體」之獨特美感。而蘇軾融合筆觸與心靈的躍動,將書法與情意化為一體,流露於字裡行間,呈現淒清寒涼景況中的抑鬱悶窒之情,賞閱此帖,無不動人心弦。
【問題與討論】
一、漢字書法與電腦字體,在廿一世紀的時代裡,各有其不同的意義與價值。茲從文化創意產業、科技媒體運用之層面,討論之。
二、你認為一幅優質的書法作品,應具有哪些美感條件?
【延伸閱讀】
一、楊家駱主編:《宋人題跋》(上)、(下)冊,臺北:世界書局印行,1992年3月4版
二、楊家駱主編:《宋元人書學論著》,臺北:世界書局印行,1988年5月
三、﹝北宋﹞蘇軾撰:《蘇東坡全集》(上)、(下)冊,臺北:世界書局印行,1989年10月
四、臺灣故宮博物院網站
http://tech2.npm.gov.tw/sung/html/graphic/c_t2_1_a11.htm
[1] 雨:「雨」字右邊四個點,表此字刪去不用。
[2] 濛濛:第二個「濛」字以一個點畫表之。
[3]帋:即「紙」字。
[4] 也擬哭塗窮:《晉書‧阮籍傳》載阮籍:「時率意獨駕,不由徑路,車跡所窮,輒痛哭而返。」言阮籍隨興的獨自駕車漫行,至無路可走之時,經常放聲大哭,再驅車回返。蘇軾言其欲效阮籍路盡而哭之舉,暗喻處於山窮水盡,無路可走之困境,內心抑鬱、悲傷。
[5] 死灰吹不起:蘇軾言其對政治毫不存有寄望,一如寒食節的大雨中,已浸濕的紙灰,再也不可能被點燃而隨風揚起。
[6] 第一首詩:「自我來黃州/已過三寒食/年年欲惜春/春去不容惜/今年又苦雨/兩月秋蕭瑟/臥聞海棠花/泥污燕支雪/闇中偷負去/夜半真有力/何殊病少年(子)/病起鬚已白。」感嘆流謫黃州已三年,雖「年年欲惜春」,但「春去不容惜」,流露鬱鬱不得志之意,詩中並藉雨中的海棠花落之景,表其內心傷感之情。第二首先敘寫寒食節大雨滂沱之勢,再帶出生活之窘境與淒清,末寫謫居之抑悶心情。字裡行間,情景交融,故《唐宋詩醇》認為「二詩後作尤為精絕」。本文節錄第二首。
[7] 蘇軾:〈石蒼舒醉墨堂〉,收錄於《蘇東坡全集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89年10月6版,頁59。
[8] 黃庭堅書《黃州寒食詩帖》跋文。
[9] 董其昌書《黃州寒食詩帖》跋文。
[10]蘇軾:〈孫萃老求墨妙亭記〉,收錄於《蘇東坡全集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89年10月6版,頁70。
[11]蘇軾:〈和子由論書〉,收錄於《蘇東坡全集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89年10月6版,頁42。
[12]黃庭堅:《山谷題跋》卷五,收入《宋人題跋》,臺北:世界書局,1992年3月4版,頁228。
留言列表